黄花梨木家具,古典家具如何与地毯巧妙搭配?
明成祖朱棣(1406年)下令仿照南京王宫营建紫禁城,并下令在南京建造一座紫禁城,以备朝贡之用,以备军需之用之用。紫禁城的营建,巨大的工程,几乎调动了全国人民的力量,历时14年,于1420年完工。
大皇宫需要各式各样的内部装饰。瓷,玉,字画,家具,地毯,天下珍宝,悉收宫中。里面的家具和地毯量之大,可谓遍地都是宫廷的每个房间。
即使达到了“凡地必毯”的奢华,有家具的地方便有地毯与其搭配,冰冷的家具也因地毯的装饰而温暖。
雍正像身下铺了缠枝花卉座垫。
中国家具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在明清两代达到历史的高峰,出现了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风格明显。
明式家具
不至雕琢、比例匀称、收分有致,与禅宗追求自然、空灵的审美意趣相一致,使禅宗的简约、清新、宁静。这一追求,形成了明式家具以线条为主的风格,尤以苏式黄花梨家具为代表。
纯家具。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已形成华丽华贵、装饰丰富、雕琢繁复的风格。加之“广式家具”盛行,家具大多以用料壮硕、造型沉稳、装饰性强而风靡,尤以重雕紫檀家具为代表。
清宫妃话宠图中的石凳上铺着浅黄的地锦纹毯。
数千年封建社会对颜色的使用非常讲究和严格限制,黄色作为皇家专用颜色,象征皇权,这是黄花梨成为皇家家具首选木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清代喜黑,色彩斑斓的紫檀、乌木、老鸡翅木等家具也被宫廷采纳。
在藏传佛教中,黄教等级最高,其鼓吹颜色为黄色。例如寺庙建筑顶部、喇嘛头戴僧帽、寺院内部各色饰物等,都符合中国古代宫廷的用色规则。
寺庙中铺的地毯大多是以黄色为主,如康熙年间著名的宁夏毯就被指定为寺院专用供毯和宫廷贡品。除宁夏毯外,中国古代地毯五大流派中的藏毯、北京毯也常采用黄色。
这一家具色彩的使用和地毯色彩规则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宫廷器典的规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普通臣民和皇帝也或者是宗教组织的上层,自然就会拉开等级,表示臣服于君,包括基本的生活用品。以家具为例,黄花梨家具是宫廷使用最多的家具,宁夏毯仅供高级寺庙和皇宫使用。
除颜色外,地毯和家具上的纹饰都源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在万字纹、法珠纹、佛八宝、喇嘛、佛人、龙纹、凤纹、狮海水江崖纹、缠枝纹、桂花、菊花、兰花等。地毯上常见的纹饰大多在家具上找到。
中国古时候的地毯是纯自然的羊毛毯,纯植物染色,纯手工编织,它的色彩绚丽,百年不褪色。经典的中国家具,采用天然木材为原料,榫卯结构制作,不用一根钉子,也是纯手工精心打造。毛毯和古典家具搭配和谐雅致,富贵品位,传统文化气息浓厚。
可以说,明清家具集天下木器之大美,地毯集纺织艺术之大成。两者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范围内,都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手工艺艺术的代表品种。
古色古香的地毯从草原到中原,入乡随俗,与古典家具同步发展,共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室内装饰风格。一种寒冷,一种暖和,强烈的冷暖对比,使得家具和地毯都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这些光线的获取需要遵循一些基本规则。
1、风格。
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艺术风格简洁、自然,线条流畅,可以搭配淡雅类地毯。诸如万字纹、拐子纹、锦纹、寿字纹等颇具禅意的简约图案地毯,更能凸显明式家具的含蓄之美。最好的做法是制作精良的宁夏毯子和基于构图的北京毯。
纯家具。
清式家具造型繁复,重雕,可搭配雍雅、繁复的类地毯。例如配上狮纹、蝙蝠、如意云纹等热烈图案地毯,突显清式家具的富丽堂皇。细而细的新疆毯子,或用蒙古族织成的粗地毯,最适合与清式家具搭配。
2、颜色。
五大地毯流派中,浓艳当属新疆毯和藏毯。深色调家具如紫檀、乌木、鸡翅木可以搭配新疆毯和藏毯,浅色家具如黄花梨、花梨木、黄杨木等可以搭配宁夏毯或北京毯。华丽的色彩地毯可以冲淡深色家具的沉重感。
黄系为主的浅色家具配宁夏毯和北京毯这种色彩丰富、图案素雅的地毯更突出了家具的空灵、婉约的气息。
此外,春、夏、秋、冬,可以一年四季变换不同风格的地毯来衬托家具。夏季可调配深绿、深浅蓝、米白等冷色地毯,冬季可配以木红、明黄、驼色等暖色地毯,春秋两季可任意调配。
3、环境。
办事处。
使用宽边的组合地毯,比如宽边地毯,可以增强办公室的区域感。龙纹、海水江崖纹、狮纹等图案地毯最适合在办公室摆放。代表富贵的牡丹花纹、桂花、海棠花、西番莲等纹饰的地毯更能为你带来财富。墙壁也可布置挂毯作装饰。
卧房。
可以铺满地面,选用花卉纹类或几何纹类地毯,色彩浓淡艳素皆可,能营造出居室温馨浪漫之感。
图书馆。
创造文化氛围,宜采用具有书香气息的地毯,如各种花卉纹、卷草纹、梅兰菊纹、万字纹等。
由同一传统工艺制造的家具和地毯,在基因上都延展了中国文化的血脉。它标志着中国思想观念的变迁,并随着文字、绘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每一处纹饰都记录了该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状况,甚至还有民俗风情。
家俱和地毯的搭配不仅使居室温馨,同时也能彰显主人身份的品位,两者交相辉映,书写一段盛世兴盛的历史。
唯有置身于家具和地毯装饰的环境中,才能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聪明才智,如何搭配才能让二才魅力发挥到极致,还有一个慢慢品味的过程。
本网站所提供内容,仅供参考(部分内容信息来源于网络)。发布内容信息是出于传递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编辑,我们会予以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