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价格及图片,“穿带”是什么?在红木家具中起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9日 发布者:L 阅读量:

穿带是中国古代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就像梁架对房子和脊柱对人体一样。家具的皮带有问题,如设计位置不合理、选材制作不当等,都会影响家具的使用寿命。再比如家具损坏后对带的维护不当,就像落井下石,加速其损坏过程。在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家具对带制作各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文章对此进行描述;收藏家往往对此知之甚少。几千年来,这一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关键部分,一直默默无闻地扮演着无名英雄的角色。

中国古代家具上的带

汉语中带字主要是指一种能束紧物体的扁宽条状物。在古代木工术语中,它是指贯穿木器平面部件内侧,起到管束变形作用的一种横木。因为它大多设置在板的中间,很像人的腰带,所以俗称带。与腰最大的区别在于,带虽然可以管束木板,防止其变形,但不会切断其光滑的纹理,通常只在内部隐蔽的地方使用。所以,不太引人注目。而且腰部是明露在内外两侧,并且要切断板材纹理。

众所周知,木材具有干燥、缩湿和上升的性质。受木材体内水分变化的影响,其体积尺寸的收缩和上升主要发生在木材的横向(即径向)上。纵向变化几乎等于零。特别是在质地致密、质量较重的硬木上,干缩湿涨更为明显。因此,用于制作家具的木材在使用前必须完全干燥。

木材制成家具后,由于家具上的倾斜位置不同,受风吹日照阴晴变化中使用环境的影响也不同,仍能引起内外不同部位含水率的不平衡变化。而较宽较薄的桌面、柜门,变化较为明显,常引起开裂、翘曲等现象。四季分明的中原季风气候,使木材在一年四季干湿不定的气候条件下,频繁产生剧烈的干缩湿涨运动。处理不当,轻则开裂翘曲,重则破坏榫卯结构。经过痛苦的失败和艰苦的探索,古代工匠发现,只有顺应木材的自然属性,才能在板材的一侧做一个燕尾开口,穿在几根带有相应滑轨的坚固水平木材上,使其只能沿水平木材方向滑动,既能适应其干缩湿胀的变化,又能控制其不向其他方向开裂翘曲,从而获得一个坚固、平展、质地直的平面。这种神奇的横木,即面对中国独特的客观环境,聪明的古代木匠发明的带。

大部分带,都是配合存边装板的工艺而起作用的。也就是说,四条木边通过四角格肩合成一个木框,用带子将较薄的木板穿束平展,然后嵌入其中,使所有木材容易吸湿、变形、开裂、不美观的端面立茬,全部隐蔽密封,避免以后损坏,从而获得一个完全由通顺木纹组成的平面,或者作为桌面或柜门,极其美观坚固。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工艺的封闭构成形式具有很强的装饰美和结构美,形成了中国古代家具最基本的结构特征和装饰色调。其余许多层出不穷的结构形式和装饰手法,大多围绕着这一基础发展起来。

在我国,应用历史较早。在春秋出土文物和唐代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初始形象。宋元明清家具品种繁多,五花八门。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木工对各种天然材料的非凡理解和控制。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到了辉煌的阶段。大量进口硬木用于制作无漆封闭的精美清水家具,从潮湿的苏广运往北京。产销纬度跨度如此之大;气候干湿差异如此之大;热带雨林硬木收缩率如此之大,是世界历史上任何其他地区和国家木工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大量传世的精美中国古代家具告诉我们,在如此严峻的条件下,通常不受关注的皮带对保证家具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中西家具结构的差异。

与中国家具不同,西方古代家具虽然也采用了木门、柜山等平面的方法,但大多是先用露腰将其分隔成几个小空间,再用小木槽填充。外观凹凸不平,使人难以看到一个完整的平面。为了获得桌面所需的平面,必须将多块木板拼接,然后用钉子钉在下面的框架上固定,形成平面。因为木板的立茬都暴露在外面,钉子阻碍了桌面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收缩。久而久之,桌面会出现裂缝,只好用桌布掩盖。

西方人试图用胶水和钉子来防止木材变形,这似乎有点笨拙和无助。没有中国人能得到一个平桌面来适应木材的变化。前者是树欲静风不止的徒劳,后者是欲擒故纵的无为而治。

这种中西家具的结构差异反映了东西方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差异。

地中海沿岸,西方文明发祥,地理气候较为平和。西方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和供他们享受的世界。万物人是主宰,人定胜天。人们想要享受,于是发明了拟人发肤的金线白漆路易式家具和美人榻沙发。人们想征服它,所以他们用胶水把桌面粘在一起,用钉子把它粘不牢,钉不住,所以他们把木头劈成胶合板,甚至把它砸成刨花板。尽管造成了污染,虽然费了事,虽然不延年,但终于不裂了。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是人的主宰,万物有灵,相互依存,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应该是和谐、有序、融为一体的。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因此,中国人发明了石插屏、木根流云搓和存边穿带工艺。

根据结构功能对带进行分类。

穿带:通常所说的带,是指穿带,是最常见的一种。其薄长的梯形燕尾穿簧应做成一头大一头小,两端相差约2-3毫米。以便在带口内越穿越紧。带口深度一般为芯板厚度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一般较小的桌椅只用一根带,大部分家具都是多根并用,间隔应在20-50厘米不等。最外端两个带距抹头的尺寸应该是中间间隔的一半。窄平面上几条带的大小头方向应一致,以便面芯板能够向同一方向上升,保证面板的一侧没有上升缝的完整平面。较宽的平面,如方桌面、画案面等,其伸缩变化较大,如将抽升缝留在一侧,干缩时常出现透天等缺陷。此时,穿带的大小头要交替向相反的方向穿人,将抽涨缝分散在前后两个位置,以免出现拔簧透天的现象。

贴带:是穿带的一种简化,紧贴装芯板内侧,无穿簧和带口。常用于薄柜装芯板后面。清中期以后,国运衰落,苏作的活家具材料更加精心。椅面和柜门的芯板往往薄到3mm左右,不能穿出带口。因此,贴带越来越受欢迎。它不仅可以增加强度,还可以节省劳动力和材料。它通常只需要一个胶点或两个布条来拉动芯板,控制其伸缩方向。虽然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但并不延年,一旦损坏,很难修复。在困难的商品经济环境中,贴带是没有办法的。

托带:与贴带结构相同,无穿簧,多用于桌面和椅面下。清代苏作桌椅的瘦木面芯和广作家具的石板板面芯下,使用的是自清代以来,贴带和托带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为了省事,穿带和托带经常同时用在桌面下。有时候越晚越滥用的趋势。

撒带:指周围没有边框的较厚木板上的穿带。因为两端没有大边管束,所以叫撒带,多用于圆角柜的闷仓盖、银柜盖、冰箱盖等部位。

平带:将散带露在木板外的部分去掉,只留下梯形燕尾穿簧,使其与木板平齐,给人一种平整光滑的感觉。常用于需要两面观赏的家具,如独板折屏。

弯曲带:用于床、椅棕藤软屉下的下沉曲线带。它的作用是支撑边框,防止棕藤回拉使其变形。虽然它起到了支撑作用,但它的间接和最终作用仍然保持着平展坚固的藤面,所以它仍然被称为带。弯曲的带子靠近藤条抽屉的一常被倒成浑圆的泥鳅背,以免藤条抽屉下沉时磨碎棕绳。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内容,仅供参考(部分内容信息来源于网络)。发布内容信息是出于传递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编辑,我们会予以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